学生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风采  >  正文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王杜江

发布时间:2022-10-10

王杜江:川藏铁路上的“蓝色岩羊”


王杜江在巴曲峡谷中一处崖壁上量取岩层产状

2018年10月,国家川藏铁路规划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作为川藏铁路勘察设计技术队长兼地质组长,时年32岁的王杜江连夜写下请战书,多次推迟婚期,主动请缨奋战高原,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岁、全部由硕士研究生组成的“青年突击队”踏上了青藏高原的土地。


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青藏铁路的修建攻克了三大世界性难题: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青藏线整体在高原面上行进,相对平坦、平缓,而川藏铁路全线要跨越四川盆地、川西高山峡谷、川西高山原区、藏东南横断山区、藏南谷地区等五个地貌单元。不仅要克服巨大的高差,隧道建设还不得不面对地壳稳定性差、活动断裂、高地应力、高地温、高原型岩溶、放射性、有害气体等重重地质难题。同时,还存在大型滑坡、泥石流、冰湖溃决等链生性地表灾害风险。王杜江和青年突击队员们,正是要克服重重困难,查清地质难题,为川藏铁路横断山系中的选线和工程设计进行勘测工作。


2012年从我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毕业后,王杜江进入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从事铁路地质工作。过往十年间,他曾接连担任包头环线、关中城际铁路、广佛江珠城际铁路、延安至榆林高铁等多地区、多类型国家重点项目的地质专业负责人,出色完成了各项勘测、设计任务,积累了丰富的勘测经验,练就了过硬专业本领,可谓名副其实的青年地质老兵。

野外勘测的王杜江仔细鉴定岩石

此次为川藏铁路中段选线,王杜江所负责的这一区段,怒江势如奔雷,两岸陡壁悬耸入云,雪后无数塌方、落石将狭窄的碎石路彻底堵塞,大部分人到这里只能望崖兴叹,绝不会兴起攀爬的念头,勘察用的无人机也在怒江峡谷初次航拍中因信号中断而下落不明。在这片近乎无人区的怒江峡谷中,纵然有些小道,一般也是岩羊或者其他动物走出来的。王杜江知道,此行将困难重重。


“许多高山,我们必须要爬,因为一些非常重要的控制性工程,如果我们搞前期调查和地质工作的人到不了那个位置,做出来的方案就不具有说服力。”抱守这样的信念,王杜江和队员们在所负责的区段内,凡涉及重大隧道和桥梁工程的,哪怕有再大的困难,也都想尽办法、应爬尽爬。


怒江桥作为项目控制性工程之一,地质勘察资料必须精准。为了查清桥址处工程地质条件,王杜江与团队沿坡面羊肠道和断道登高750米至山顶,完成下游方案片区的地质调查后,夜晚才冒着风雪回到驻地。一个月后,他再次带领地质和隧道的突击队员向上游方案的怒江崖壁发起了冲锋,经历惊心动魄的生死考验后,方才完成了怒江桥位的地质调查,掌握了桥位比选的一手基础资料,为桥位方案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川藏铁路,王杜江不断突破着国家勘察技术的“天花板”,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纪录:国内首创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天空地多源勘察技术融合方案;国内首次将航空物探应用于工程勘察,使工作效率提高200%;国内首次全面开展藏东南地区活动断裂调查研究;国内首创高原山区地质灾害判识技术;国内首次实现超千米全孔连续取芯水平钻探,并实现“一孔多用”综合勘探……大量翔实珍贵成果,造就了川藏铁路地质勘察的关键性突破,通过方案优化一举缩短线路近30公里,为国家节约巨额投资。


岩羊是深山峡谷里常见的一种动物,登山非常矫健。自怒江崖顶返回后,时常穿蓝色冲锋衣进行野外勘测的王杜江,被队友送了一个响亮的外号——“蓝色岩羊”。

2018年12月1日,王杜江在怒江桥位第二次攀登登顶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林芝,了解川藏铁路工程建设情况。他拿起一块标注着“约10亿年”的花岗岩岩芯,细细端详后说:“这是我们难以遥望的时间概念。”这些岩芯,正是王杜江所率领的地质团队从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之巅钻取而来。


“男儿壮怀征四方,何惜百战卧沙场。热血成章撼山河,狂澜拍遍饮瓢觞。”王杜江,人如其诗。


(转自:中国青年报)



版权信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鄂ICP备05003343号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楼    邮编:43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