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加强新时代地学特色高校建设——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2018-03-14 18:36:44

  (中国矿业报 2018年3月14日 记者 周铸)新时代,地质工作将大有可为。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很多来自地矿领域的委员代表都表达了这样的共识。这不仅因为地质工作本身具备基础性、战略性的特征,也因为其工作的内容和对象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只要地球存在一天,人们对于地球的探索和保护就不会停止,地质工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也会越来越重要。

地质工作面临转型发展,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国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倡导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时代,地质工作的转型改革将去往何方?这也成为了业界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王焰新委员(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作为地质工作人才的供给侧,地学类高校应该如何深化改革?新时代地球科学的发展又会有哪些新的趋势?地学科研教育工作又如何与新时代国家的经济建设联系得更为紧密?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矿业报》记者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地矿工作将大有可为。如何在国家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把地矿工作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这对于地矿行业所有的从业人员、教育科技人员和管理者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课题。”王焰新说。

《中国矿业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哪些内容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焰新:今年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得到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一致点赞。报告非常系统地回顾了国家过去5年经济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我觉得十分来之不易,也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各行各业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战略定力,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难能可贵。

具体到地矿行业来说,今年的报告中虽然直接提到矿产资源和地质工作的内容比较少,但我理解这并不意味着地质工作是不重要的,地矿行业仍然需要得到有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中国矿业报》:您认为新时代地球科学的使命是否发生了新的变化?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王焰新: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地球科学也将会是一个永恒的科学,因为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地球奥秘的探索。我认为,在新时代地球科学肩负着四大重要使命,这也决定了地球科学的永久性地位。

一是探索地球奥秘,即对地球系统的结构组成、过程耦合和演化规律的认识。二是寻找和可持续利用地球资源,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所有资源都是来源于地球,包括矿产能源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等等,这为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物质保障,如何可持续地利用这些资源是全人类的重要使命。三是保护地球环境,包括生态保护、地质灾害防治、污染防治等任务。四是管控人地关系,就是如何处理人和地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个学科的发展,其根本的驱动力仍然来源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作为地球科学来说,在地矿行业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调整期后,在助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我国目前正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提出了要实施“七大战略”和打赢“三大攻坚战”。这些工作里面地球科学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矿产资源的支撑,地热、非传统油气资源、核能等新能源的发展也离不开地质工作的支持;再比如,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防治工作等,都需要大量的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加入,需要地球科学做出贡献。

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变化,我认为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地球系统科学方兴未艾,跨学科研究正在全力推动地球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二是地球科学本身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技术创新,尤其是在高精度、多尺度、大数据的观测探测和模拟技术等领域;三是地球科学在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作用越来越凸显。

《中国矿业报》:在新时代,行业特色高校应该如何更好地明确自身在大局中的定位?

王焰新:作为一名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我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重点高校,不仅是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力量。

以中国地质大学等为代表的行业特色高校,是整个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国家的改革发展中,行业特色高校提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也是非常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很多行业高校都经历了从行业性向多科性发展的改革过程,这里面不乏成功的例证,不仅保留了特色学科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多学科齐头并进的格局也已形成。

现在的行业特色高校也面临着转型发展,一方面是管理体制机制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有关部委直接管理变为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的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高校也肩负着为高质量发展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任。

《中国矿业报》:新时代的地学类高校应该从哪些方面有所作为?

王焰新: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例,我们既肩负着为祖国培养综合型地质人才的重任,也要满足国家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去做好这项工作——

第一,要强化特色。对于任何一个高校来说,特色是安身立命之本,特色的内涵也非常丰富。比如在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工作“三光荣”精神就已经成为了我们行业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这种特色文化和精神不断推动着学校事业发展。

第二,要注重合作。对于行业特色高校来说,国家和行业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因此要坚定不移地为行业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这一点绝不能动摇。要与行业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的深度合作,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加大对行业高校的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好务,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武汉市政府合作建设的地质环境工业技术研究院,目前已成为了很好的成果技术转化平台和校地合作平台;还应该注意与科研院所和兄弟高校的合作,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与中科院的“一校八所”联合开办的“地学精英班”,以及与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等,都是很好的合作模式。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要通过与国际上的一些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专业开展深度合作,包括人才培养和科技合作等,提升办学水平。

第三,要勇于创新。对于一所高校来说,创新的内涵非常丰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创新首先是加强战略管理,提出了“三步走”战略,最终目标是要将学校建设成为地球科学领域的世界一流大学,这对于学校核心竞争力和核心综合实力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还要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推进地缘领域战略等。此外,对于高校来说,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很重要的创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在总结6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探索实践“教学与科研实践融合、创新与创新专业教育融合、跨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的“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惠及到所有学生,对于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矿业报》:新时代地学类高校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王焰新:对于地矿行业来说,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基础理论强的综合型人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人才培养有一个16字原则,即“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其中,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正是我们在办学中牢牢抓住的“牛鼻子”和核心。

首先,要打造实践平台。目前,我们已经有北戴河、周口店和宜昌秭归三大地学实习基地,是学校重要的教学实践平台,学校所有地学类学生都要在这些实践平台开展野外实习实践;与此同时,这些平台积极对外开放,香港大学、北京大学等近20所高校地学类学生到这些平台实习实践,这些平台已成为国家地学人才培养的摇篮。

其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地矿行业急需的人才,我们制订了“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李四光人才培养计划”等多个人才培养方案,选拔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十几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地学人才。而且,下一步我们在招生方面将实施大类招生,打破现在小而专的专业分类招生模式,对学生实施“宽口径培养”。此外,我们还面向学生推出了主辅修学位制,特别是让地学类的学生跨学科去学习另外一个专业的主干课程。我们做的这些探索,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都很有好处。

第三,要在科技平台建设方面加大创新。一个高水平的科技平台的建设不单单是提升一所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需要。所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近年来狠抓科技平台建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我们已经拥有了“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大国家重点实验室。而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学科博士点建设和国家军民融合战略,正在筹建一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这些未来都将成为地学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中国矿业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形成“产学研用协同”的融合创新的格局,地学类高校应该如何做?

王焰新:“产学研用协同”不仅是地学类高校的重要课题,对于全国所有高校都是一个需要创新和突破的问题。如何去构建产学研用合作体制机制,是非常值得去探索的。

在这方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与地勘单位、资源型企业、武警黄金部队等开展了很多合作。一方面是人才层面的合作,学校在不断给行业输送优秀人才的同时,也承担了地矿行业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回炉”再教育的职责,通过开展短期的培训班或授予学位,提升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是科技合作,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项目层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

下一步,我们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探寻实现双导师制度,将高校的导师和行业优秀的专家联合起来合作培养人才,不仅有利于人才培养,也可以促进双方专家的合作;在承担国家科技项目方面,应该建立更好的合作机制,无论是高校牵头还是企事业单位牵头,应该扩大参与面,相互都发挥优势,积极参与。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地矿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包括地质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在运用到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等实践中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障碍。解决这个问题,也需要探索建设一些合作平台,推进协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发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此,我也呼吁,基于地质工作的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特点,政府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能够为搭建相关平台提供更多的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对于行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中国矿业报》:您认为新时代地质工作应如何加强?

王焰新:在新时代,国家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离不开能源资源的保障。因此,我认为地质勘查工作尤其是矿产勘查工作不但不应该被削弱,而且应该加强。我们一定要摸清资源家底,尤其是关系到新兴产业发展的一些战略性的矿产资源家底一定要摸清,尤其是关系到生态保护和环境承载力的家底一定要摸清。人类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是刚需,尤其是对于我们国家而言。我们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实体经济建设、工业化进程仍然在不断推进,因此对于矿产资源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一直存在。

在实施矿产勘查的过程中,也要更加重视将自然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勘查规划。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深入,下一步地质勘查工作将更加关注山水林田湖草资源的调查和环境资源的调查。而且,地球科学本身就与环境科学密切相关,地球科学在环境科学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也十分重要。可以说,这也为地矿工作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8.03.14